在中国大地续写森林的绿色传奇

admin 3年前 (2022-04-11) caiji 277 0

隆冬时节,北京双秀公园却别有一番情致。虽然天气寒冷,花叶落尽,人们却用无纺布“绿衣服”给紫薇、梧桐树穿上冬衣,帮助树木防寒过冬。还收集落叶,粉碎后掺进尿素和土,进行低温堆肥,呵护树木过寒冬,冬季“义务植树”别样开启。如今北京已形成“春植、夏认、秋抚、冬防”的四季尽责护绿模式,变一季植树为全年尽责,爱护树木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蔚然成风。

微信号:1583805698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人类来自森林,森林是人类最古老的乡愁。从《诗经》《楚辞》对森林细致生动的描写,再到山水田园诗和《桃花源记》《徐霞客游记》等诗文对森林的咏叹,森林,以其无限生命力和丰富蕴藏,历经岁月长河,成为人们反复歌咏的对象。在今天的中国,关于森林的绿色传奇故事又当如何书写?

为全球贡献四分之一新增绿化面积

近年来,人们看到,不毛之地变成绿洲,黄土高原披上绿装。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全国人工林面积扩大到11.9亿亩,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调节气候,缓解全球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森林植被碳储备量91.86亿吨,“地球之肺”发挥了重要的碳汇价值。

谈到森林与碳汇、碳汇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唐小平解释道,国际社会所谈的碳汇,主要是指森林碳汇,即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并储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

《“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中国在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的同时,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全球生态治理的“绿色样板”

每年春风拂过大地,植树增绿正当其时。挥锹培土,提桶浇水,一处处新绿焕然新发,这已成为美丽中国最动人的春日风景。

2021年是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中国已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绿化之路。40年来,全民义务植树以其特有的法定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在中华大地蓬勃展开。截至目前,全国适龄公民累计17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781亿株(含折算)。义务植树已成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显著的群众性绿化运动。

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使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每一位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40年来,全民义务植树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发挥上下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展现出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和执行力,为全球生态治理树立了“绿色样板”,产生了积极广泛影响。

4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各大机关、各部门带头履“植”尽责,各地植纪念树、种纪念林蔚然成风。从消灭荒山荒地,到融入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再到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民义务植树有力推进了国土绿化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目前,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10.1%提高到41.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14.8平方米,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总体上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的转变。随着义务植树运动的深入开展,“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理念厚植人心,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全民义务植树不仅在祖国大地上栽下了片片绿色,也在全社会播撒了生态文明的种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凝聚了共识和合力。

经过40年的发展,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已拓展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八大类50多种,极大拓宽了公众的尽责渠道。特别是通过在15个省份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建立一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打通了义务植树尽责“最后一公里”,让“云端植树”“码上尽责”成为现实,全民义务植树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阶段。

义务植树不仅要实现“大地植绿”,更要实现“心中播绿”,爱绿、植绿、护绿成为人们的文明风尚、自觉行动。“儿子的生日是3月12号,也就是植树节,从1999年种下第一棵树以后,每年过生日,种下一棵生日树是必须的仪式感,也是我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的魏文芳和儿子吴家豪已种树20余年,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全民植树,全民增绿,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了蓬勃的群众力量。

自1998年起,中国还陆续启动了再造秀美山川的战略工程——林业六大生态工程。它们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超过11亿亩。

谈到这六大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说:“中国的陆地碳汇中,约56%来自六大生态工程建设相关的区域。在多年的积累之后,它们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河北塞罕坝的“绿色地图”

2021年9月28日,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从2017年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到2021年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再到此次的“土地生命奖”,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是中国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塞罕坝”是蒙语和汉语的组合,意为“美丽的高岭”。这颗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的“绿色明珠”,半个世纪前还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荒原。

近60年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坚持植树造林,浇灌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用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上世纪50年代,塞罕坝水土流失严重,成为风沙肆虐的沙源地。如果不堵住这个离得最近的沙源,首都的生态环境将难以为继。

1962年,原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机械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

同年2月,来自19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林业工作者,或坐车,或骑马,或徒步,浩浩荡荡地来到塞罕坝海拔1500米以上的荒沙地。那一年,这群人的平均年龄不到24岁。

“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塞罕坝造林初期,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由于缺乏经验,第一年造林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造林成活率不足8%……

面对两次失败,塞罕坝的林场人没有放弃。1964年春,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他们住窝棚、喝雪水、啃干馍,他们迎风斗霜,夜以继日,反复试验改进机械,共栽植落叶松516亩,成活率达到96%。事成之后,王尚海激动得跪在山坡上,泪流满面。

此后,塞罕坝的造林工作开始步入快车道。

但塞罕坝面临的考验还未结束。1977年“雨凇”灾害致20万亩林木毁于一旦。1980年百年难遇的大旱致12万多亩林木被旱死。

面对一次次灾难,塞罕坝人怀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念,用行动证明:再难,树都能一棵棵种出来;再难,绿色奇迹都能一步步干出来。

如今,塞罕坝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的林场工人曾这样形容,如果把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12圈。

从一棵树到百万亩人工绿海,塞罕坝的“绿色地图”仍在续写。它的生态成绩,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世界赞誉,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

山西右玉的“绿色接力”

秋日的右玉,错落的林草变幻着色彩,金黄与棕色辉映,深绿与火红相间,像一幅被定格的油画。

山西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是天然的风口地带。七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不毛之地。

绿色,曾是右玉最稀缺的颜色,如今却成为这里最厚重的“底色”。

经过70余年,一代代右玉人累计种下约1.4亿棵树,右玉的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3%到56%,使近2000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葱茏的塞上绿洲,创造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沙肆虐、黄风蔽日,土地上没有一丝绿意,这是1949年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后看到的荒凉情景。

“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福,每人一棵树。”经过全面调研,张荣怀在一次县委工作会议上响亮地发出号召。

1950年春天,张荣怀带领全县干部,在苍头河畔,挥锹挖坑种下第一棵杨树苗。

70多年来,右玉的县委书记换了21任,但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减干劲,一张蓝图,一个目标。在历任县委书记带领下,右玉县干部群众靠一把铁锹两只手,开启了一场“绿色接力”。

“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这曾是过去右玉人种树时所面临的困境。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第一年栽好的树,可能立马会被狂风黄沙吹走。但右玉人从不服输,咬定目标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

一把铁锹、一个饭盒、一截卷尺,成为了那时右玉人的标配。种树的时节,干部群众、男女老少一起上,大家抢着干、比着干。

过去,每个机关单位办公室门口都放着一把铁锹,一个单位一片林,一个系统一座山,县城周边的空地都是右玉人的造林基地。据统计,仅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就造林30多万亩,营造了文教林、政法林、宣传林等十几个造林基地。

现在“接力棒”传到了右玉县第21任县委书记张震海手上,他说,“肩上的担子丝毫不比以前轻,我们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右玉精神’,跑好这场绿色接力赛。”

在山西右玉,每一棵树、每一片林都描绘着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也成为中国对全球的绿色贡献。

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绿”

盈盈绿波,赤峰红土,奇山秀水,生意盎然。从昔日的风沙漫天到今日的风景如画,“绿色陕西”体现着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各地坚持以绿治黄,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目前,陕西全省森林面积增加了1亿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73%,黄土高原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在陕西延安,1999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延安市成为最早试点。

截至2019年,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绿色延安”清晰可见。

宜川县王小红的悬崖造林队是延安退耕还林20余年的一个缩影。

王小红是延安市宜川县丽红专业造林队的队长,从2004年开始,他开始带领当地的造林人员在壶口瀑布上下游的黄河右岸种树。

宜川县的悬崖峭壁下面是黄河,种树能防止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促进黄河沿岸水土治理。

17年来,王小红和队员们不畏艰险,在陡峭的山崖边凿石背土、栽树造林,为黄河两岸披上绿衣。

“我成立这样一个工队,无论如何都要啃下山坡造林这块‘硬骨头’,就是想让家乡绿起来,为子孙后代留下好生态。”王小红说。

在土壤稀薄、地势险峻的悬崖边栽树造林,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有些悬崖垂直高度三四百米,队员要挂着绳索,用双脚紧紧扒着地面作业。除了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还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

悬崖上大部分为石质山地,没有适合种树的土壤,造林队在不断摸索的同时,组织人员去外地学习经验技术,开发出被称为“石坑客土大苗”的办法:一锤一锤“就地取材”,把大石块敲碎,围成“石围子”后靠人工一点点把土背到坑里,再回填起来种树。

在平原上种树,一个人一天能种60棵,可在陡峭的悬崖上只能种七八棵。

王小红说:“以前在悬崖边种树,每天都提心吊胆,现在面对悬崖已是家常便饭了,不再害怕,哪里能种树,哪里不能,眼睛一扫就知道了。”

2004年这只造林队刚成立时,只有四五个人,目前已发展到30多人。

17年间,王小红带领队伍在黄河两岸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种下400多万棵树,将曾经的秃山荒岭换了绿貌新颜。

在全县造林人的共同努力下,宜川县目前完成石坑造林3万亩,全县治理荒山面积40多万亩。

“以前从黄河里舀碗水半碗是沙,现在一碗水只有十几粒沙。”王小红欣慰地笑了。

当前,陕西正处在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迈进的关键历史阶段。在未来,挺进“深绿色”,实现高质量的“陕西绿”,成为这片土地新的期待,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如今,在中国大地上,关于森林的绿色传奇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严 冰 张怡然 任彤彤)

原标题:植树造林,为世界增绿降碳(“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故事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1月06日 第 05 版)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本网站。本厂可以生3米幅宽以内无纺布,从10克-120克均可生产,广泛应用于包装、农业、工业、建筑、市政、医疗、绿化等领域。欢迎来电或加微信咨询,电话/微信:15838056980

   

热门文章